駐村藝術家

汪思廷 Sherry Wang

August 06, 2021

植人藝所主理人/藝術家/藝術教育工作者 探尋植物的人,專注在植物纖維/染料/顏料的發展。 作品主題圍繞著日常與非日常的政治的關懷,包括人、地方、記憶和文化。  

劉凱榛

September 23, 2021

1993年生於台中,畢業於北藝大戲劇系及高師大跨藝所,關注網路和媒介的更新如何改變人的感知和溝通方式,新的情感結構又如何再現於劇場,鬆動既有的現身 / 觀看狀態。 劇場導演、劇本創作、表演、評論皆有涉獵,重視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擅長和表演者聊天挖掘生命議題,並以集體即興發展內容,結合現地資源及其他媒介編排現場演出。著迷各種型態的敘事。希望所有在性與情感關係裡因恐懼壓抑自己的身體發出聲音。

Prabowo Setyadi

September 17, 2021

Assalamualaikum warahmatullahi wabarakatuh 大家好,我是Bowo。我來自印尼,住在Jatiwangi,一個建設、活絡始於1905年的地區。我從2005年開始在Jatiwangi Art Factory(一個社群,或隨意你怎麼稱呼它)生活,並在期間與Jatiwangi的人民一起工作、創作。 Jatiwangi今年是三年一度的「大地之年」,我們本該對給予我們空間去生活並支持彼此的土地表達謝意,然而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試著以為土地祈禱去替代原本的慶祝。 本次駐村中,我將試著尋找面對疫情的各種方法與可能,建立新的連結,讓大家能彼此支持及幫助。 我的背景是新聞學,目前以此為媒介,使用不同媒體、照片、影像、研究、資料處理以及公民關係來創作。

Preyawit Nilachulaka

September 17, 2021

1977年生於曼谷,部分人稱他為Mr. Sexman,是一位泰國藝術家。作品多觀察、叩問社會間的連結,以及我們作為公民的角色。少時在日本多年的生活經驗深深影響了他,因此作品帶有漫畫敘事的美學調性,和《七龍珠》作者鳥山明的故事結構。 最新的系列作品《Death of Bob》,藝術家嘗試探索死亡以及孤獨。結合佛學中對意識的闡述以及「勿忘人終有一死」,他試圖以諷刺手法,傳遞一項無以避免的事實:我們總有一天會死亡。而這樣的概念和當前疫情的狀況格外相符,例如:因隔離和社交距離,被迫分離的家庭。因此疫病如今也被稱作「孤獨病」。 藝術家創造了角色「Bob」,一個從初次死亡復生後,發現自己永生不死的人。《Death of Bob》講述了這個戴著面具的角色,其存在游移於生與生之後的模糊地帶。透過嘗試一次比一次更危險的經歷,Bob發現一個永生不死者能真正感到活著的唯一方法,就是接近遺忘。

Sayaka Akiyama

September 17, 2021

我到現今為止,在各式各樣的地方生活過,並本著行動與記憶,持續探索「時間的足跡」的創作。 然而,COVID疫情使世界變得無法自由地飛來飛去,我的創作因此產生了180度的大轉變。這次,在小說「瘟疫」中旅行對我來是第一次的嘗試,也是我第一次挑戰影像呈現。 主要的展覽: 2020年「轉身之藝:從駐村看當代工藝」(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湾) 2015年「日産Art Award 2015」(BankART Studio NYK/日本) 2006年「柏林―東京」展(柏林新國立美術館/德國)等。 主要作品收藏處: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 桑德雷托・瑞・瑞寶迪戈基金會美術館(義大利)

張根耀

September 16, 2021

張根耀,一九九二年出生於台北,現居台南。 創作涉及雕塑與現地裝置,關注空間至環境中各種曖昧難辨的場所與異常風景,透過身體對雕塑、現成物的凝視角度翻轉,並深入環境的歷史時序。近期嘗試藉由影像的交錯、錯位,延展出另一層對於現實空間的思考。

林盈潔

September 16, 2021

林盈潔,一九九四年生於彰化,現生活和創作於台南。 作品多為複合媒材空間裝置,問題意識來自生活中移動與寓居的經驗,試圖重新提出那些普遍經驗裡,較難觸及和想像的脈絡。並透過場面調度、閱讀路徑等,將其營造為另類感性流動的場域,與其如何再次被安置於現實之中,成為可感事件的動能。

黃靖雅

September 16, 2021

作品包括電⼦⾳樂及裝置。將⽇常噪音以語⾔性的想像進行重構,呈現各種聽覺經驗的歧異性,曖昧性,與情緒性。以日記式的、定時重複進⾏的行為並進行聲音記錄,試圖在疊合聲⾳素材的同時,將不同時空的軌跡並置,製造出差異性、與再差異性,並將整個過程視為某種擬態的有機體。 近年關注聲⾳⽣態學,作品多與地域性、異⽂化⽣活痕跡與並置多重視⾓的敘述⽅式有關

訂閱文章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