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小梅的竹圍觀察:鬧市竹圍(下) ── 菜市場散記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小梅的竹圍觀察
菜市場
傳統市場
竹圍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2021是竹圍工作室營運的最後一年,〈小梅的竹圍觀察〉也要好好走完最後一段。本次專題「鬧市竹圍」描繪竹圍地區的商賈日常,無論對竹圍不熟悉的朋友,或是竹圍老在地,希望都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專題最終回,聊聊菜市場。


.爭論

傍晚,與朋友約在「菜市場入口」見面,到現場卻找不到對方。在這年頭不算什麼嚴重的事,傳幾次訊息就解決完畢。意外的是彼此對何處才是市場入口的認知存在差距,我相信市場入口就應該在「金順發對面、天來公廟旁邊」,友人卻說「一信門口正對著的那條ㄒ字路」才是市場的入口。

碰面後決定在市場內靠近福德宮,鮮魚攤順勢兼營的飯館,點碗生魚片蓋飯來吃(店鋪如今已倒閉許久)。等待餐點上桌的閒暇時間,兩人繼續起先前的爭論。

我方主張市場就是要有頂棚,能夠為攤商跟顧客遮風避雨,讓人產生在地商店街感受的才算;對方則認為只要有攤位聚集處就算是市場,更何況29巷的黃昏市集比我口中那條市場主軸線要熱鬧太多太多。

最後也沒鬥嘴很久,上菜前就突然熄火。記得是因為雙方至少對於起點是在民族路側有共識,又好像是因為誰不小心提起許多攤販都在交通規則邊緣遊走,或多或少都占用掉竹圍本就狹小難行的巷弄。

人在屋簷下,起碼別刻意在現場找碴。

.描繪

不管別人怎麼說,從天來公到土地公廟這條不算長的軸線,仍是我認知竹圍菜市場最原始的核心。2018年,官方將市場暫時封閉,花費近一週時間,刨開每寸地面,重新鋪設水泥──大概一併整理了排水溝。當時封閉的範圍正是連結兩座廟宇的民族路17巷,以及分支的17巷2弄。但如果只有這樣五分鐘就能走完的菜市場,確實難以應付捷運開通後十多年來竹圍地區激增的人口,和隨之水漲船高的生活需求。

 

捷運站一號出口,背向淡水河,往山的方向看,是竹圍人熟悉的視角。若說眼前民權、民族、民生三條馬路共同框出的街區,幾乎定義竹圍人的生活場域,那麼,綿延的攤販,正有機生存在場域的每個隙縫中。

上班尖峰時間,民族路市場口那塊至今仍無人行道,路人多半已經麻痺的步行瓶頸,許多阿桑直接坐在地上賣著自家種植蔬菜。

同時段17巷巷內早市也已開張,生鮮食材,尤其是魚、肉販多半在此營業。

民族路29巷,多年來作為舊市場的外攤區,同時受惠於面向新大樓的地利,攤商與小店從巷口開始一路往內不斷擴張,形成頗具規模的市集。此處攤販偏好供應熟食,尤其黃昏時最盛。竹圍住民通常白天要往台北市中心工作,回到家中最重視晚餐。黃昏市場,正是攤商的黃金時段。

無論走過整條民族路17巷,或從29巷穿過土地公廟廟埕,另一頭的民生路6巷與16巷夾角,是近年快速竄紅的蔬果店集散地。從盤商直接批來的果菜,大幅撼動竹圍市場經濟版圖。早晨營業到傍晚,黃昏人潮是早市的三倍有餘。

去年開始,不少人開始嘗試在民生路16巷上擺攤,搶食這塊蔬果地帶起的人流。

說個題外話,民生路16巷乍看不特別故舊,卻存在數間作風低調,異常穩健的老店。但此巷絕非一成不變,鄰近馬偕舊院商圈那角,以餐飲為主,具備嚴厲的淘汰機制,能在這條巷子活到今天的餐廳,都有自己獨到的一把刷子。

是否走踏過民生路16巷,私心用來當作一個人是否已經深入竹圍在地生活的指標。

.管制

六月初,淡水區公所在清水市場與竹圍市場展開管制措施,鼓勵採買者自主分流。

聽見「清水」和「竹圍」並稱,感覺微妙,又像受寵若驚。

在那個超市量販店實屬稀有,竹圍本地菜市場規模當真僅止一條巷子的年代,盤踞大半清水街的老市場就已經是所謂每週末最好可以去補一輪貨,鎮上最華麗的超級菜市。即便後來中正與中山公有市場在附近落成,也難分食清水街的活力與生猛氣息。

硬要做比較的話,現在全竹圍的攤販加起來可能還是沒有清水市場豐富,但今天談到「傳統市場」,竹圍已經可以和清水相提並論,實在讓人感到今夕何夕。

走訪現場,穿著公務背心的人員在17巷口右方──不會擋到天來公的那側架設管制站,要求進出時做好消毒與登記。29巷口右側擺放著一座木桌權充路障,明令「防疫期間禁止汽機車進入」。

途中巧遇熟識的清掃阿姨,閒聊順道交換兩地情報。得知清水市場與竹圍市場在管制時段上似乎是同步的,都落在上午八點至中午十二點。

家住淡水舊城區的阿姨,本來也習慣去清水街上採買,只是六月以來嗅到些許異狀,加上最近常接到來自竹圍的工作,工作之餘逛逛市場發現有些攤位所賣的品項,已經比淡水本地要便宜一截,就越來越常在竹圍買菜。

街頭巷尾各處攤商,還是繼續營業,辛勤運轉他們的日常生命。但隨著簡訊實聯制的推動,過去看似無名的攤位,紛紛掛起場所 QR Code 看板,白紙 A4 條碼上方,各自印著「賣菜阿珠」、「阿桃水果攤」、「阿玉蔬果」、「竹圍素料店」、「霸味」、「魚販」、「秀玲金紙店」、「許媽媽魚攤」、「年輕人水果攤」等等字樣。

危機之中,無名的人事物,一口氣有名起來。

.水邊

早期農村聚落籌辦土地公祠,經常建在溪畔,希望土地公可以協助看守水源。祠堂方位朝向,也與水流息息相關。

如今被市集攤販團團圍住,香火最鼎盛的竹圍福德宮,自不例外。

 

攤開地籍圖和都市計畫圖(感謝那些已經被各種放上網的政府資料),筆直的人為地界間,可以看到一條蜿蜒線索,由東側奔流而來,觸碰到現在被稱為觀海極品社區那塊地而右轉,再穿過現在是公共廁所、是福德宮廟埕、是蔬果店卸貨區、是民生路的地方,最後匯進樹梅坑溪裡。

聽老一輩竹圍人說,小時候從家裡去土地公廟拜拜,會走過一座小橋,現代人聽不懂。看過地圖,或許能夠稍微理解,為何有時大雨,水會從市場邊「不可思議的地方」漫淹上來;以及,整片長期未接污水管線的竹圍老宅、市場區域裡,自來水被人們使用完畢後,究竟都流到哪裡去。

 

江湖盛傳「官方有意新建公有市場,把現在的菜市場搬遷過去」已數年之久。對照都市計畫使用分區圖裡,被劃在停車場用地和機關用地(公立幼兒園、圖書館現址)左側,目前是私人停車場的「市場用地」,或可稍微佐證。

市場搬遷是樁大事,背後角力縱難一窺,但當我們居高臨下,多少還能望見在馬偕醫院篩檢站帳蓬外,在諸般公共設施間,若隱若現的青蔥樹林,還有樹梅坑溪的流水。

無論市場搬不搬,位在水邊這份緣,看來還會持續下去。


後記:
「鬧市竹圍」專題最末篇章,原本就打算做傳統市場題材。五月中肺炎升溫,菜市場的群聚樣貌和感染風險頓時備受眾人關注。也曾猶豫是否該換主題,但想到「觀察」正是在此時此刻才更顯珍貴。於是,口罩戴密密,沿路用視線親切勸退所有不想保持距離的人,照樣前進市場。終究換得「管制」一節。
 

回顧〈鬧市竹圍〉專題:
小梅的竹圍觀察:鬧市竹圍(上) ── 竹圍夜市考
小梅的竹圍觀察:鬧市竹圍 ──(防疫警戒中的)雜貨店指南


【走讀竹圍:竹圍工作室線上讀書會】第一季,七月開始

07/14( Wed ) 晚間19:00-20:30 將由竹圍工作室的成員為大家導讀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輯一中的〈本地婦女的蘆洲筆記〉及〈居家隔離式吃飯〉
以文字為指南,眾人的嚮往作路徑,期待我們可以再次相見之時,竹圍再見。

→ 報名7/14讀書會活動
→〈走讀竹圍〉專案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