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丁昶文:記憶,雙城中的夜市 - The Memory,The night market in two cities
【展覽構想】
駐村過程猶如一段記憶的旅程,創作者在過程中也面臨到一些基本問題,如何從個體、家庭、城市到國族的範疇中,探究自身文化的認同與定位,成為主體與客體之間頻繁的辯證,在記憶,雙城中的夜市計畫裡,創作者透過兩地( 台北、台南) 各自開展的議題,討論味覺、物件與城市三者之間的影響,呈現個人及集體記憶運作的另一種參照。
【內容敘述】
第一部關於味
Taste memory-the night market in two cities 味記憶 - 雙城夜市
形狀,一旦消褪或者一旦黯然,便失去足以與意識會合的擴張能力,連扇貝形的小點心也不例外,雖然它的模樣豐滿肥腴、令人垂涎,雖然點心的四周還有那麼規整、那麼一絲不苟的縐褶。但是氣味和滋味卻會在形銷之後長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毀,久遠的往事了無陳跡,唯獨氣味和滋味雖說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雖說更虛幻卻更經久不散,更忠貞不矢,它們仍然對依稀往事寄託著回憶、期待和希望,它們以幾乎無從辨認的蛛絲馬跡,堅強不屈地支撐起整座回憶的巨廈。
-MarcelProust
味覺的力量有時候遠大過我們其它的感官,當我們品嚐一種氣味或味道,可能同時憶起過往所發生的特定事件,深藏腦海的影像伴隨著杯盤內的食物顯出形跡,特定的氣味將引發相當強烈而清晰的回憶,著眼於科學的角度,氣味與回憶是在腦中同一區域進行處理,這個被描述為邊緣系統的區域,其腦部結構與嗅覺結構相近,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兩者會如此息息相通,而身處在異鄉的流浪者,往返於無數的城市之間、國度之間,伴隨著新事物與舊經驗的交互,也將開啟感知對空間及感官上的影響,有沒有可能透過味覺去描述一個特殊的文化場域,回憶的過程又是如何在當中被形塑,藉由開放式的參與計畫,創作者將提供有別於社會及心理學門的特殊觀察。
Taste memory-the night market in two cities計畫藉由食物與城市之間的連結,架構出一座屬於夜間的風景-夜市,揭露其表徵之下非日常的詩意狀態,於展場中的裝置空間內聚集了視覺、氣味甚至聲響等感官經歷,觀者在自由開放的狀況下進入場域,參與烹調、食用、展演等現場活動,藝術家特別製作的食物裝置,將提供來自不同文化的觀者之間,在吃與品味中感受食物所內蘊的自身文化,既是個人對記憶的追溯之旅,也是一場關於感知共同分享的體驗。
第二部關於物
Things memory-the night market in two cities 物記憶 - 雙城夜市
再平常不過的事物,就是最特殊也無法取代的事物,它們的存在牽動著我們對生活的特殊情感。生活裡佈滿著各式各樣的事物,這些物看似沉默而馴服,卻牽制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的慾望、遷徙、消遣、工作,乃至於日常生活,在在都依賴著這樣的物,而在這裡的夜間我們看到了一個特別的風景-夜市,這個充斥著被大量生產、輕質、價廉的事物所聚合之場域,其實更像是一座夜間博物館,而歷史刻痕並未保留在被收藏的物件上,取而代之是由於物過多的數量,佔滿了夜間城市中消費的空間,因為時間在事物身上的感受性消失了,導致物隨時可被替換,網絡也讓物流動於島嶼上每個城鄉,形成我們對物巨大的集體記憶。
Things memory-the night market in two cities計畫將這些尋常物件,透過特殊燈光
與展台的鋪陳,再次地於夜間呈現了另一番風景,在博物展示的手法下進行著收集、排列與組合,閃爍的光影加上紫外線的照射,讓物顯露了主體的輪廓與塑料材質的特性,物的剪影消弭了自身的功能價值,折返回純粹的幾何造形,而材質的反光性標示著物不同於日常的樣貌,呈現庶民文化中的視覺美感經驗。
【關於丁昶文】
1979年出生於高雄市,裝置藝術家,同時也是視覺及空間設計師。2007年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MFA),陸續受邀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如2007第一屆亞洲藝術雙年展、2008台灣美術雙年展、2010Kuroshio Campur混炒黑潮‧沖繩‧台灣現代美術展。曾策劃2008 ISSEY MIYAKE與台灣新生代藝術家合作展、ISSEY MIYAKE09SS FashionShow、2009 flickr your life 寫真新展。2010獲文建會視覺與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畫至法國巴黎cite藝術村駐村,2012獲選竹圍工作室新秀計畫。
目前就讀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現居住創作於台灣台中。
個人網站:http://tingchaongwen.weebly.com/
【指導單位】
【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