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Adaw.Palaf.Langasan

November 04, 2011

表演者、詩人、作家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Adaw.Palaf.Langasan),阿美族太巴塱( Tafalong )人。漢名江顯道, 1949 年生,台大夜間部外文系畢業。1949年出生於光復太巴塱的阿美族人阿道,目前是原舞者的資深團員、編劇,也與其他劇團合作,他曾是「原舞者」六年的專職團員和多年的特約團員,並曾在「差事劇團」、「阿桑劇團」、「都蘭山劇團」演出。

陳正勳 Chen Cheng-Hsun

October 21, 2011

陳正勳擅長以陶和土創作,外觀多為簡潔有力的幾何造型,深具東方哲學況味與寧靜氣息。

見維.巴里 Baliwags

October 18, 2011

見維巴里是台東卑南族的藝術家,其創作源於快樂的童年記憶,以「愛與和平」為訴求,其作品涵蓋複合媒材、裝置藝術、寢具彩繪、服裝設計、水墨畫作、表演藝術、漂流木創作等,對環境與生態議題極為敏感,長年茹素,具悲天憫人的情懷,是ㄧ位勇於嘗試的藝術工作者。 沒有海,我的冰箱怎麼辦? 台灣原住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傍海而居的台東阿美族,當朋友來家裡作客時,總會說:「你等一下,我去冰箱找吃的」,卻轉身跑進海裡,原住民的冰箱其實就是住家附近的海裡。

巴奈‧庫穗 Panai Kusui

October 07, 2011

1969年出生,獅子座。爸爸是阿美族,媽媽是卑南族。小時候念過四所小學,預示了後來漂泊的命運。目前服務於台東布農部落工作隊,育有一女,名為讀喜固。 台灣最有重量的聲音 同樣是來自台東的原住民歌手。如果說;陳建年、紀曉君的音樂貼近自然,歌詠風、海洋、山林、色彩晴朗;巴奈的歌,則顯得色調濃重而沈鬱,勾勒著她流浪各地的足跡。揹著吉他,遊走在天地之間,這樣的背影或許看來蒼涼而傳奇。但是,去聽她的歌、去讀她的詞,你會遇見一種熟悉的感覺,疏離與寂寞,久藏心底,被她的歌聲召喚而出,輕觸即四處漫溢。聽巴奈現場的人都說會內傷,有時就乾脆直接承認;害怕聽她那些真實而坦白的旋律。在界限模糊、是非渾沌的這個世代,這樣一種斬釘截鐵的聲音,已經很難聽見了。

張立人 Li-Ren Chang

September 20, 2011

張立人是竹圍工作室與台南加力畫廊合作的交換藝術家,剛來時並無特別的創作主題,而是希望藉由駐村環境與生活中得到新的靈感。他也藉此機會參觀台北的當代藝術展覽。在台北的的這幾天去了許多地方,發現台北多了很多新的畫廊與藝術空間。碰巧這一陣子台北有許多展覽與座談會,便跑了許多展覽,十分充實。

葉家銘

August 01, 2011

《驢耳王與洞》這項集體藝術創作計畫,源自於聲體藝室自《解剖課:身體再衍藝》以來,著眼於思考如何以跨領域、跨學科實作精神,編織出藝術參與社會的公共性行動。為了梳理斷裂的語境脈絡,在對話、工作坊以至於參與實踐的歷程中,我們將分享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串連行動。

潘宇仁

May 01, 2011

藝術家潘宇仁長期旅居海外,因為巨大的好奇心,喜歡到處旅遊,沿途以速寫、攝影及文字來記錄風景。藝術創作不需在工作室中,而在旅遊的路上,從當地的文化、居民、建築、氣味、聲音、氣溫、食物等,有了啟發及互動,創作就這麼一步一步地展開。

一帖樂山良藥-Mix&Match─樂山療養院創作計畫展覽

May 01, 2011

「一帖樂山良藥-Mix&Match─樂山療養院創作計畫展覽」,由樂山療養院與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共同策劃,是屬於實驗性質的小型工作坊,由6位北藝大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學生曾韻潔、李萬鏗、顏芳俞、賴俊泓、張之穎、黃郁齡進駐樂山園,深入參與每日的作息與治療課程。師生嘗試討論創造出不同的可能性,讓樂山日常生活呈現豐富、不一樣的經驗與想像,完成階段性展演的跨領域計畫。

Syndicate content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