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2019基隆潮藝術作品介紹|雨林印記、一次短暫的雨林拜訪、雨林冒險

August 01, 2019

本次計畫成員八月前往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的列尤擇山生態系(Leuser Ecosystem),初探雨林與沼澤地的樣貌。從「雨林印記」、「一次短暫的雨林拜訪」與「雨林冒險」三件作品,藉由影像、聲音、植物與可觸摸的物件讓觀眾從五感出發想像印尼文化及熱帶雨林,並帶入其正面臨的保育難題。 透過紀錄表現不同的自然生態,以客觀的方式呈現每一種生物在演化中所代表的不同角色。而「雨林冒險」則是呈現和新北市坪林國中社團課的共同創作工作坊,從植物辨識的遊戲「植物小偵探」引導同學們探討雨林內的生態多樣性以及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產品與雨林之間的連結。

【交流成果】家—現地裝置創作

August 01, 2019

「家—現地裝置創作」 時間:2019/08/06 下午 地點:Suaq Station附近林地 內容: 創作展示地點為雨林中一處坡上的平地,是在地嚮導們時常作為工作中休憩的地點之一,嚮導們與雨林為伍,如同野生動物一般輕巧地走在山林間,其中一位嚮導描述他們在雨林深處野營的情形,可以赤裸地在清澈的溪水中游泳,深夜時透過雨林樹葉間縫隙看見滿天星斗,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平靜自在。 對於他們來說,雨林就是第二個家,而他們的生存方式卻不帶給環境任何負擔,即便是研究站也盡量使用自然光源及太陽能發電、廚餘就給貓吃、不過度使用人造物等等。因此計畫成員決定以創作回應嚮導們透明且無負擔的生活方式。

【大河小溪全民齊督工】0724專案進度報告

July 26, 2019

隨著專案的進行,我們陸續接觸到許多同樣也關心水議題的夥伴,每一次的交流和對話,都讓我們感到振奮,但也感受到更大的責任和期待。 這個開源的平台或許是無心插柳,從最初發想的溪流工程資訊地圖化,期間經過持續的討論、串連與修正,我們看見了它更多的可能性。希望這個由竹圍工作室拋出的小磚頭,可以引動更多的玉石,結合公民科技以及公民科學,讓大家各自累積的資源能交互對話,成為未來監督政府、監督工程、保育河川生命力的溫柔推手。 這張圖是我們運用現有的河川名稱權當關鍵字,以程式自動爬取標案網自2010年以來,所有與溪流有關的工程,決標工程(同一個工程可能會有多筆招標、流標、決標等類型的資料)計有3萬多筆,而上圖便是全台灣各鄉鎮這些年來的發包數量,山區的發包數量頻繁看似合理,但部分臨海鄉鎮也同樣被查到有大量發包數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離島中的蘭嶼雖然還維持藍綠色,實際上該島的溪流幾乎都有整治紀錄......

【文字記錄】〈故事二:氣候變遷下的蘇門答臘保育行動〉

July 01, 2019

“Story II:Conserving Sumatra in the face of changing climate” 〈故事二:氣候變遷下的蘇門答臘保育行動〉 文章內容: 列尤澤生態系(Leuser ecosystem)被視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雨林之一,若它消失了,將會在自然生態中留下一個無可取代的缺憾,然而不幸地,它的現狀確實越來越靠近警戒線。在這趟旅程中,印尼在地的非政府組織HAkA一路陪伴我們,HAkA在亞齊省運作兩個在地的雨林研究站—Soraya研究站及Suaq研究站,我們在這十天的旅程中即是進駐這兩個研究站內…

【文字記錄】故事一:北蘇門答臘雨林面對更加燥熱的氣候現況

July 01, 2019

“Story I:North Sumatra rainforests face hotter, drier climate” 〈故事一:北蘇門答臘雨林面對更加燥熱的氣候現況〉 文章內容: 今年八月初,我們進行了一場十日的旅程,穿越印尼的北蘇門答臘與亞齊。這趟旅程始於印尼一個熱帶雨林保育人士團體,以及在台灣關心環境議題並願意採取行動提升保育自然棲地的藝術工作者/組織們。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產地,根據印尼棕櫚油企業協會(GAPKI)紀錄,光是去年的出口就達到四千兩百萬公噸,而世界上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棕櫚油生產都是仰賴蘇門答臘及其鄰近島嶼。這個龐大的產業,在2017年貢獻了約百分之二點四六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同時也犧牲了在地雨林生態系。為了種植更多經濟作物,非法的雨林砍伐行動日復一日在各個島嶼上發生…

竹圍工作室換帖去 uānn-thiap: BCS on tour

July 01, 2016

「換帖」(uānn-thiap)又稱「結拜」(kiat-pài);好朋友之間,交換寫有姓名、生辰八字和出生地的紅色「庚帖」,並在神明面前做見證,雙方從此互稱「兄弟」。作為「換帖兄弟」,雖無血緣,卻在「換帖」後就成為生死與共的兄弟。 「竹圍工作室換帖去」是竹圍工作室成員洪秉綺、李佳珊、洪芷寧,與藝術家何灝、魏肇儀,青年夥伴高任翔,以及綠色藝術實驗室聯盟創辦人雅絲敏(Yasmine Ostendorf)組成的團隊,以工作室在環境藝術、社區參與和連結青年/創藝工作者的脈絡為主軸,匯聚每位團隊成員接觸本土文化藝術的經驗,成為團隊的「帖」:竹圍工作室和每位團隊成員為名,生命經驗為底,加上工作坊和台灣之夜扣緊的形式。我們希望與泰國、印尼的組織/青年/創藝工作者交換這樣的「帖」,也盼這次在泰國曼谷、印尼日惹/雅加達的交流計畫,可以換來夥伴與兄弟的「帖」,再回到台灣。 

【後記】綠色小客廳溼地工作坊

February 10, 2016

為了響應2月2日的國際溼地日,竹圍工作室在1月24日舉辦了「Fight For Future系列工作坊」的第二場:「2050,我們還有溼地嗎?」 當天外頭僅有四度的氣溫,小客廳內升起了暖爐,工作坊的參與者一面烤著火,一面認真聽思儒講解關於溼地的知識。熟悉彼此後,話匣子也開了,用過午飯,大家跟著思儒前往河口的紅樹林溼地踏察,學到了淡水地區紅樹林的概況。原來紅樹林的樹皮在烹煮過後可以萃取出染料,以及鳥類是如何在溼地附近生存的。 下午回到小客廳,開始「接力創作工作坊」,芳宜老師準備了五個關於未來環境想像的提問,大家除了在紙卡上回答問題外,也在芳宜製作的樹梅坑溪線稿上用顏色及繪畫表達腦海中的想法,有些很實際、有些很詩意,共同完成了一幅對2050竹圍地區環境的想像圖。

2015台灣藝術家博覽會

September 01, 2015

  展覽時間|104/09/30 – 104/10/09 展覽地點|臺北圓山花博爭豔館 展覽介紹|竹圍工作室參與本次由視覺藝術協會所舉辦之台灣藝術家博覽會,主軸強調竹圍工作室的國際連結。於展期間輪播藝術家王佩瑄、丘智華、林晏竹、陳思含(依筆畫順序排列)之錄像作品。

訂閱文章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