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

黑田大輔 Daisuke Kuroda

November 15, 2018

黒田大輔1982出生於京都。黑田一直著重於地形和氣候的條件,以及人類歷史的故事製作視頻、雕塑和裝置。 從大學時代開始,他就一直在廣島從事藝術活動。他的作品的主題是廣島和台頭地區的項目,但在地震之後,他開始創作基於和諧以及「文明」和「自然事物」之間關係的作品。近年來,他在築島和韓國進行實地工作,參觀了當地的藝術展覽和住宅,提出了利用圖像和電器來表現地理特徵和文明之間關係的動態裝置作品。除了個人藝術活動外,他還在廣泛的領域工作,包括研究一種名叫橋本黑昭的雕塑,帶領「Yameyo團隊」營運廣島藝術中心。他目前正在研究東亞現代雕塑的歷史。   【藝術家自述】

Ruangsak Anuwatwimon

October 01, 2018

Ruangsak Anuwatwimon生於1975年,為一長居曼谷的泰國當代藝術家。他對於「藝術及自然」的相關議題充滿熱情,也試圖尋找人類未來革新的可能,在他的作品中試圖思考人類如何解決問題,提出「革新雕塑」的概念。像是「灰心計畫(Ash Heart Project)是由270種不同種類的動物燃燒後的灰燼所製作成270顆心臟樣貌的藝術作品。大多數的標本都在周遭地區發現,並且作為最終創作材料。 「泥人」計畫在Art House in Bangkok和Palais de Tokyo展出。「泥人(GLOEM)」的概念是烏托邦人類,身上部分是由動物和植物的灰燼所構成的,他的灰燼相關計畫反映了人類在自然世界中扮演主導角色。Ruangsak運用多種媒材去傳遞她的概念以及挑戰藝術創作的邊緣尺度。他的概念型計畫探索人類社會、文化及道德方面的議題。透過在不同國家旅行與駐村去研究在地文化及自然生態,收集標本為他諷刺的「烏托邦人類」奉獻。  

Shweta Bhattad

August 26, 2013

Shweta Bhattad主修的是雕塑,擅長於多媒體裝置以及行為藝術,這次來到台灣,是她第一次出國駐村經歷,印度藝術家的旅外長期簽證難以取得,是來台之前最大的困難。

Karen McCoy

June 16, 2009

Karen McCoy 在過去二十年的主要創作都是以環境雕塑為主,她專注在自然與文化的關係,並搜集有關地質、文化和社會歷史的資料。除了雕塑之外,她同時使用影像、攝影和繪畫等媒材,最近的作品,有在美國堪薩斯州 Spencer Museum 的裝置作品,並在台灣的關渡美術館有作品呈現。

席時斌 HSI SHIH-PIN

June 08, 2009

1977 年生於台灣台北,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MFA)。專長複合媒體空間雕塑。過去 以來的創作擅長揀擇日常物象的基本構造形貌,透過「構 / 解」的手法打造出隱性奇詭的形體與空間; 並藉引古典演練的精神技術與自然詮釋的創作迴路中,揭示著構築與消滅的特殊詭譎思考,冀以描繪出數 位時代之於當代雕塑的新輪廓。歷年參與多次公共空間環境藝術改造工程以及國際藝術家駐村計畫。過去 作品曾獲 2008 高雄獎 入選、2007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卓越獎。自 2006 年起陸續發表個人創作,現居住創作於台灣台北。 「河海建醮」延續了作者觀察人與儀式行為在數位時代中的變化,這樣的基本架構被設定出,作者擅長以數位技術觀念重塑雕塑之形體,作品以人因空間、建築空間、創作者的想像空間為介入場所精神的基本要素,透過巨大化的裝置空間,實體的投入人們-習以為常-又僵化-又想像力停滯-的場所中。其意旨在於批判建築不只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場所,如同雕塑的本質不只是觀看。作者將透過所謂「建醮」這種台灣民間信仰儀式中的類裝置手法,將藝術展場空間與儀式空間作實體連接,透過這個實體裝置界面,重新定義原有所謂「藝術」與「迷信」空間。

陳慧純

July 01, 2002

現代藝術家陳慧純小姐,有感於現在台灣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往往產生無形的陌生感和日益增高的衝突性,因而運用竹圍工作室的外圍空地,發揮空間設計理念,利用一條位於戶外的接道,計畫出此一互動形長廊的作品,來反省並提醒大家,對於現今的社會生活上,人與人間相處的微妙感覺﹐以重新省思自我和社會的互動。

陳右昇 Chen Yu-Sheng

August 10, 2000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兼任講師  

訂閱文章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