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所有

2017竹圍工作室春季開放日【穀雨始、萬物生】札記

May 06, 2017

這次的工作室開放日,最不同以往的是,往常被藝術家視為秘密基地的後花園開放了! 過去的後花園成為前院,進入工作室的第一印象從水泥地、鐵皮屋改為滿眼綠意的生態池、野桑樹,讓前來的朋友從另一個角度觀看工作室的空間……

用框架跳脫框架:藝術家Alex Nichols&Mushi的駐村紀錄

May 04, 2017

Alex Nichols及Mushi是竹圍工作室本年度的第二組國際駐村藝術家,自4月17日起,展開為期短短兩週的駐村。即便駐村時間不長,藝術家們仍於臺北當代藝術館、竹圍國小及竹圍工作室密集舉辦了數場「移動工作室(Portable Studio)」的活動……

「觸發改變的創意連結」國際培訓課程Ⅱ—藝術行政腦力激盪工作坊

April 20, 2017

延續自身參與工作坊的經驗,返台後,在五月中辦了一場藝術行政腦力激盪工作坊。邀請四位東南亞的藝術行政和六位台灣的藝術行政,以及工作室的同仁們一起參與,安排了兩整天的行程,分別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和竹圍工作室兩地舉辦。

「觸發改變的創意連結」國際培訓課程Ⅰ—Creative Climate Leadership

April 20, 2017

2017年春天,英國非營利組織Julie’s Bicycle與斯洛維尼亞Pina主辦Creative Climate Leadership工作坊,連續五天在威爾斯Machynlleth的替代科技中心The Centre for Alternative Technology (CAT) 舉

「觸發改變的創意連結」工作坊Ⅱ──夥伴來開講

April 20, 2017

這次「觸發改變的創意連結」工作坊,分為中英文各一場,此場安排吳虹霏、蕭麗虹、邱俊達、葉佩如、許絲婷來與大家分享近年來在操作或觀察的計畫分享。 首先由竹圍工作室20週年時的研究員吳虹霏先講述他在當年的研究計畫,梳理二十年來竹圍工作室在台灣藝術文化發展脈絡中扮演的推進角色,從早期的另類空間供創作者

「觸發改變的創意連結」工作坊Ⅰ──進駐藝術家作品分享

April 20, 2017

我們相信所有事情不會只有一種答案,實踐想法也不會只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透過實驗,我們不斷的在找尋不同的可能性。這幾年下來,很奇妙的是我們發現透過「共創」,提供場域和機會讓不同的人參與,從對話間理解與交流不同的意見,產出的對話其實是很豐碩。所以,換句話來說,「共創」的定義,可以不限縮在傳統合作的定義上,

2017 第二場走溪快報

April 18, 2017

有別於上一次的學生族群,這次來的大都是竹圍裡的社區人士,有人甚至在這裡住了快要30年,但是對於從竹圍捷運站走幾步路就到的「樹梅坑溪」一無所知,所以這次特地來報名參加竹圍工作室策劃的走溪活動。

尋跡.竹圍創作考古紀(參)

April 15, 2017

「買杯」音源於"My Cup",每位藝術家都能在這裡置放一個屬於自己的杯子,好好的吃頓飯、喝杯茶,讓身體獲得充分休養。但「買杯」的功能不僅於此,也是藝術家的創作空間……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