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Karen McCoy
Karen McCoy 在過去二十年的主要創作都是以環境雕塑為主,她專注在自然與文化的關係,並搜集有關地質、文化和社會歷史的資料。除了雕塑之外,她同時使用影像、攝影和繪畫等媒材,最近的作品,有在美國堪薩斯州 Spencer Museum 的裝置作品,並在台灣的關渡美術館有作品呈現。
席時斌 HSI SHIH-PIN
1977 年生於台灣台北,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MFA)。專長複合媒體空間雕塑。過去 以來的創作擅長揀擇日常物象的基本構造形貌,透過「構 / 解」的手法打造出隱性奇詭的形體與空間; 並藉引古典演練的精神技術與自然詮釋的創作迴路中,揭示著構築與消滅的特殊詭譎思考,冀以描繪出數 位時代之於當代雕塑的新輪廓。歷年參與多次公共空間環境藝術改造工程以及國際藝術家駐村計畫。過去 作品曾獲 2008 高雄獎 入選、2007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卓越獎。自 2006 年起陸續發表個人創作,現居住創作於台灣台北。 「河海建醮」延續了作者觀察人與儀式行為在數位時代中的變化,這樣的基本架構被設定出,作者擅長以數位技術觀念重塑雕塑之形體,作品以人因空間、建築空間、創作者的想像空間為介入場所精神的基本要素,透過巨大化的裝置空間,實體的投入人們-習以為常-又僵化-又想像力停滯-的場所中。其意旨在於批判建築不只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場所,如同雕塑的本質不只是觀看。作者將透過所謂「建醮」這種台灣民間信仰儀式中的類裝置手法,將藝術展場空間與儀式空間作實體連接,透過這個實體裝置界面,重新定義原有所謂「藝術」與「迷信」空間。
Benjamin Duke
在我的畫作裡,我自問:「這就是世界運行的方式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不斷地重組、並重塑我的繪畫經驗。然而這個問題是從世界本身出發,在畫作上面得到回應:「畫裡呈現的就是世界運行的方式嗎?」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 | 陳盈如
「如果被切除掉的乳房像渦蟲一樣在另一個空間裡再生成另一個我,就讓她當陳盈如吧,我就來當陳瀞!」 創作者本身將2007年9月接受乳癌治療的過程,化為意象式的肢體表演,以乳房的主觀與自我身份的交錯,傳達面對疾病的恐懼及身為一名女性失去乳房的心情,試圖尋找生命的出口,表達先毀滅而後重生的概念。
李昀珊 Lee Yun-Shan
學經歷 2000.01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 畢業 1997.07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油畫組 畢業 2006.08 「昀珊國際創藝工作室」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