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專題課程】Catherine Grout《藝術介入空間:談藝術家在空間環境中的角色》

August 17, 2021

開場─介紹 Catherine 是法國策展人藝評家,自己從事很多藝術介入空間的研究,對公共空間或所謂公共藝術如何重新詮釋有自己一套的見解,之前在台灣出版《藝術介入空間》這本書,解釋了她個人對藝術和空間的表達與詮釋的看法,這本書是個參考,今天以這本書做為基礎做更深入的探討。

【案例】多重角色的經驗集結 ——藍貝芝「亞洲製作人平台計畫」的參與與培植

August 17, 2021

多重角色的經驗集結 ——藍貝芝談「亞洲製作人平台計畫」的參與與培植 文 董佳昀 藝文領域中一人身兼多職並不是一個少見的現象,從兼職藝術行政的表演藝術家到成為獨立製作人、藝術家和大學助理教授,透過十幾年在藝文領域的經驗,串連和分享藝文領域中專業發展的機會。

【案例】空間交換促成的人脈連結——郭奕臣「STUPIN」計畫

August 12, 2021

空間交換促成的人脈連結——郭奕臣「STUPIN」計畫 文 董佳昀 各個時代因應著不同的藝術潮流,發展出具不同時代特色的藝術家創作環境。「藝術家需要什麼?」、「培養藝術家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這樣的問題在不同的時代中不斷地被思考,二十四年前伴隨著這些問題,竹圍工作室誕生了。然而只要還有藝術家,這個問題勢必不會終結。 空間與人脈的資源整合

【案例】大河小溪全民齊督工—地圖平台建置計畫

August 12, 2021

藝術跨域公民科技 ——初探「大河小溪全民齊督工:地圖平台建置計畫」 文|錢又琳 1995年竹圍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成立,自此以民間非營利藝術組織及藝術村之姿,鼓勵並協助「創藝者」用藝術行動實踐與參與社會議題。工作室擁有多年跨領域合作經驗,以及國際網絡連結的動能,逐漸成為資源連結及交流平台,並更專注推動藝術領域投入社會永續。

【案例】國際平台成為推進生態藝術議題的推手

August 12, 2021

以國際平台推進生態藝術議題 ——談綠色藝術實驗室聯盟(GALA)與ARTCOP21 文|洪秉綺 竹圍工作室近年來逐漸從實踐者的角色延展到建立橋樑的角色,無非是有鑒於資源整合的重要性。相信邀請關心生態議題的各界人士齊聚一堂之必要,透過討論與溝通,進行更長遠的規劃。現今的國際平台很多,但著力在藝術生態的推動尚在發展中。以下的文章將著重在GALA Europe、GALA Asia與ARTCOP21的案例介紹,以及與竹圍工作室的關聯性。

【案例】吳虹霏與本末工作室

August 12, 2021

從策展概念擴散,打造無疆界的永續精神場域 ——吳虹霏與本末工作室 文|許祐綸 如果「永續」是種哲學思索,從個人出發的思路探勘,可以擴散為什麼樣的實踐平台?2015年底,臺灣少數以藝術思維結合生態永續議題平台「Nature More 本末工作室」誕生,宣示「腳踏泥土,擁抱雲端」:線上,這是個資訊分享介面,不定期生產著以藝術回應生態永續議題的評論文章、藝術家評介、藝術新訊;線下,這是研究展覽與活動的策劃平台,以當代藝術展覽與參與式活動,連結關注議題的社群。這理念意象與理想性平台,背後只有一位策動者:策展人吳虹霏。

【專案課程】張建隆 《淡水河口社群空間與歷史紋理》

August 17, 2020

淡水河是台灣西海岸少有整年都有水的河,很漂亮的一條河,東北季風也會提供水源,雪山山脈的地下水也是供給淡水河源頭的水,蓋了雪山遂道,地下水其實有被破壞,隧道在開鑿時有大量的山脈地下水流出來,這蠻令人擔憂的,我們在做工程時都沒有想那麼遠,歷史紋理被破壞要補救不容易。 這是一本書上的淡水河空照圖,大漢溪和新店溪會合在板橋,變成淡水河的本流,流到關渡和基隆河會合形成淡水河。 這是很早以前,還沒有漁人碼頭時,這裡以前是一個荒涼的漁港,漁港已經蓋好了,可是魚資源已經枯竭,台灣海岸線每隔30公里有一個漁港,但沒有魚可捕, 只能在台灣海峽去交換魚。

Syndicate content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