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創藝種子學員簡介】張淳善

July 07, 2021

張淳善 既有發展: 前淡水鎮公所鎮誌「金色淡水」主編,具有公共行政與社造背景的她在面對淡水鎮因都市規劃即將釋放的眾多空間規劃與營運(藝文用途),以及淡水鎮即將因新北市升格而失去自治權,地方聲音如何傳達等議題有高度關注,企圖尋求解決之道。而在新北市升格之後,淳善的職務改為內勤。 理想目標: 尋求地方發展的永續機制,政府、民間與企業體各應該扮演何種角色?企圖建立政府政策決策與民間溝通的機制,特別是空間資源、文化節慶政策,希望能回歸到居民生活脈絡中討論。 社會影響力: 建構在地發展與公共政策的溝通橋樑,為未來預設發展環境

【創藝種子學員簡介】余浩瑋

July 07, 2021

希望在十五年之內,創立一個創意中學,讓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學習,找到他們的人生方向,給他們正統教育外的第二種選擇。 余浩瑋 既有發展: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團長,99年度青輔會青舵獎得主。 推動「花樣年華青少年藝術節」邁向第十年,北中南巡迴共吸引約4,500人參加與 觀賞。 理想目標: 希望在十五年之內,創立一個創意中學,讓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學習,找到他們的人生方向,給他們正統教育外的第二種選擇。 社會影響力: 青少年藝術教育,將青少年活動結合公益的社會運動

【創藝種子學員簡介】喻微雅

July 07, 2021

微雅的爺爺是台灣第一位廣告錄音師,錄音室歷經產業興衰至今已近五十年,累積許多老時代的文化記憶。 喻微雅 既有發展: 鳴岐錄音室在七零年代是全台灣的廣告配音中心,也是有志從事錄音與配音事業年輕人的夢想聖地,微雅的爺爺是台灣第一位廣告錄音師,錄音室歷經產業興衰至今已近五十年,累積許多老時代的文化記憶。微雅在今年離開聯合報廣告企劃的工作,希望能重整家業,利用家中豐富的文化資產,建構產業第二春。 理想目標: 1)確保其家族留下的寶貴文化資產受到法律與專利的保護 2)為這批資產建構有效的露出機會與應用模式 社會影響力: 常民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應用

【觀察員】介紹

June 21, 2021

1950年生。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美學博士,曾任:華山藝文特區最早期的經營者、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系教授、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南海藝廊創立及經營者、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推動者、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專長:藝術評論、社會介入型藝術策展、藝術生態觀察。

【圓桌對談:形狀一個藝文空間的未竟與可能】

May 10, 2021

2021.07.03 圓桌對談:形狀一個藝文空間的未竟與可能 15:10-16:30 地處邊緣的竹圍工作室,長期以非主流的藝術訴求發起倡議,從陶藝工作室成為裝置藝術創作與展演的中心。它深信著藝術的社會價值與影響力,在兩千年初休息的空檔,轉身成為國際文化交流平台,更化為臺灣文化政策的推手。竹圍工作室不僅只是藝術空間,它關注廣泛的議題且涉足多重的領域,如此特立獨行了二十五年,而仍未澆熄對理想的熱情,持續以實踐形狀著一個藝文空間的未竟與可能。 二十五年來多重身份的轉變,可以見到竹圍工作室以小搏大的活力,引介創造資源的能量,以及回應當代議題的機動性。竹圍工作室發展期間,也見證臺灣藝文環境巨大的改變。經過二十五年的努力,民間成立許多組織與工會,為創藝工作者的權益爭取而奮鬥,社會對於藝術工作者的接受度更大為提高。關係、行為、對話、行動都可以被認為是藝術創作的一種。藝術工作者對於環境的想像已經不是與政府對立,他們接受文化主管機關的定期補助資源,在自己的理想與政府的願景間謀求平衡。藝術工作者走進社會公眾和在地居民,同時帶著普世與區域性的觀點來認識他鄉並理解故鄉,以創作解析、回應過程中的提問。

【專題介紹】之五:空間與創藝工作者的相互給力】

May 10, 2021

2021.07.03 專題論壇五:空間與創藝者的相互養成 13:30-14:50 在藝術村營運扶植計畫開始之前,竹圍工作室已經釋出空間讓藝術工作者自由運用,「別放火把工作室燒了就好」顯示出工作室給藝術家最大的信任與自由。工作室更在2000年初和全球各地的藝術村建立連結與合作,讓空間中的創藝人才持續創造出多元的互動和交流。 創藝人才養成是竹圍工作室長期以來的關懷。工作室提供創作的環境,也創造交流的機會,並連結各類的資源。在竹圍工作室的經營脈絡中,創藝人才並非單指藝術家,也包括藝術行政與策展人等相關從業員。無論是國內或國外、藝術非藝術,許多人因為這個空間而得到不同的經驗還開啟更大的視野。在不同階段,以各種形式參與的人們,也形塑了今日的竹圍工作室。 人群的往來造就空間,空間的聚合育成多元人才。這些經過竹圍大門的創藝工作者不僅是來獲取空間的資源,在進駐/合作/任職的同時,也引入了他們的創作脈絡和自我培力所萃取的知識結晶,與營運空間的人們相互刺激成長,同時也有機地形塑竹圍工作室不同時期的面貌。離開了工作室之後,許多藝術家、藝術行政、策展人依然和工作室保持著密切的往來,轉譯其駐村/合作/工作經驗的收穫,應用在新的戰鬥位置。

【專題介紹】之四:跨域合作,借藝使力

May 10, 2021

2021.07.03 專題論壇四:跨域合作,借藝使力 10:40-12:00 從早期的藝術概念實驗基地,到跨域交流的倡議人與實踐者,竹圍工作室讓藝術創作中有社會關懷,也讓社會關懷有了藝術創作的色彩。除了鼓勵藝術家落實跨出領域的異質實驗,工作室更讓不同背景的專業者透過藝術作為媒介,開啟對話,讓生硬、冰冷或尖銳的議題變得可觸碰、可討論,因此擴大議題的受眾群體,使公眾參與的角度得以更加多元。 竹圍工作室是領域、人群與議題對話中介的平台。不同專業領域的工作者透過工作室的中介,接觸並援引藝術到自己耕耘的領域。葉佩如從竹圍駐村得到啟發結合個人觀察,發起新竹南門溪的合流計畫,在藝術實踐中重新與家鄉連結。黃瑞茂老師以建築專業為本,由藝術為淡水都市設計帶入創意思考,促發地方空間的改變。林柏昌老師原為跨海逐蝶的生態攝影工作者,由於樹梅坑溪計劃而開始進入竹圍後山,透過定期生態踏查、參與地方事務,持續在公私對話與公共工程追蹤上著力發聲。陳彥慈從文化保存領域進入竹圍工作室之後,持續遊走藝術行政與社區文化之間,結合兩者是她長年一貫的關懷。

【專題介紹】之三:藝術進入地方

May 10, 2021

2021.07.02 專題論壇三:藝術進入地方 15:10-16:30 臺灣在社區發展政策上,長年借鏡於日本經驗,從社區總體營造,甚或者是近年的社區設計、地方創生等,各式名詞令人撩亂。除了社造領域之外,藝術之於地方的改變效益也成為借鑑的重點。如此透過舉辦藝術祭振興地方的成功案例,在引入台灣後成為政府的新興政策工具,挹注大量資源,在臺灣各地掀起風潮,促使各地藝術季的舉辦如煙火般輪般綻放,「藝術季」成為地區活化的常用起手式。 如今當代藝術對議題的凝視逐漸轉移,對話、關係、思考與行動被承認是藝術創作的一種方法。「藝術介入」也成為近年帶出地方集體記憶、催化地方共同意識的好工具。然而,隨著政策推進和資源分配的改變,「藝術介入」在台灣產生另一種質變,當藝術季成為標案、參與式共創成為標配,藝術家如同下游廠商一般在其中被分配位置。到藝術季結束時,資源的大餅被分食殆盡,實質在地方產生正向效益有多少卻有待商榷。面對藝術與人、人與地方之間的關係處理,竹圍工作室在《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之後,仍持續經營地方、關注在地議題。而藝術家在取得資源的同時,選擇以什麼樣的對話姿態、什麼樣的策略脈絡走進地方,才能對地方產生正向質變,也是我們持續探問的課題。

Syndicate content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