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以國際平台推進生態藝術議題——談綠色藝術實驗室聯盟(GALA)與ARTCOP21

September 20, 2019

以國際平台推進生態藝術議題 ——談綠色藝術實驗室聯盟(GALA)與ARTCOP21 文|洪秉綺 竹圍工作室近年來逐漸從實踐者的角色延展到建立橋樑的角色,無非是有鑒於資源整合的重要性。相信邀請關心生態議題的各界人士齊聚一堂之必要,透過討論與溝通,進行更長遠的規劃。現今的國際平台很多,但著力在藝術生態的推動尚在發展中。以下的文章將著重在GALA Europe、GALA Asia與ARTCOP21的案例介紹,以及與竹圍工作室的關聯性。 從GALA到GALA Asia

藝術跨域公民科技——初探「大河小溪全民齊督工:地圖平台建置計畫」

September 20, 2019

藝術跨域公民科技 ——初探「大河小溪全民齊督工:地圖平台建置計畫」 文|錢又琳 1995年竹圍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成立,自此以民間非營利藝術組織及藝術村之姿,鼓勵並協助「創藝者」用藝術行動實踐與參與社會議題。工作室擁有多年跨領域合作經驗,以及國際網絡連結的動能,逐漸成為資源連結及交流平台,並更專注推動藝術領域投入社會永續。

用藝術和創意解決環境難題——「In Art We Care:生態永續的行動」引言

September 20, 2019

用藝術和創意解決環境難題 ——「In Art  We Care:生態永續的行動」引言 文|蕭麗虹(竹圍工作室創辦人、主持人) 竹圍工作室25週年計畫的第一個子題與系列活動「In Art We Care:生態永續的行動」,回顧25年來竹圍工作室從藝術出發的生態關懷。 竹圍工作室從在地出發,也見證所在環境的變遷,並決定以積極行動,介入此變化的歷程。多年的行動中,我們見證了水污染、開發過度、交通擁擠、城市變遷、社區新舊居民問題、社區間的連結斷落⋯⋯我們慢慢跟不同領域的人合作、共同學習,從在地水污染的介入,拓展到河川生態議題探索,直到當前,進一步以科技媒介,讓社區居民參與河川水利工程監督。另一方面,近年我們持續受邀參與許多國際組織及會議,參與並理解全球氣候處境,也促進更多國際網絡的串連。

從策展概念擴散,打造無疆界的永續精神場域 ——吳虹霏與本末工作室

September 20, 2019

從策展概念擴散,打造無疆界的永續精神場域 ——吳虹霏與本末工作室 文|許祐綸 如果「永續」是種哲學思索,從個人出發的思路探勘,可以擴散為什麼樣的實踐平台?2015年底,臺灣少數以藝術思維結合生態永續議題平台「Nature More 本末工作室」誕生,宣示「腳踏泥土,擁抱雲端」:線上,這是個資訊分享介面,不定期生產著以藝術回應生態永續議題的評論文章、藝術家評介、藝術新訊;線下,這是研究展覽與活動的策劃平台,以當代藝術展覽與參與式活動,連結關注議題的社群。這理念意象與理想性平台,背後只有一位策動者:策展人吳虹霏。

藝術行動做為生態永續的實踐——竹圍工作室的1/4世紀歷程

September 20, 2019

藝術行動做為生態永續的實踐 ——竹圍工作室的1/4世紀歷程 文|董佳昀 工業革命後隨著經濟和城市的擴張,人們漸漸意識自身環境所面臨的困境。臺灣經歷60年代起的工業化發展,1980年代開始,生態保育意識逐漸抬頭,除了自然保護園區與國家公園的設立,民間伴隨著數起公害污染事件,環境運動漸起,亦催生環保團體陸續成立。在藝術領域,1987年解嚴後,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放,自海外留學返臺的藝術家,將環境、地景、生態藝術的概念帶回國內;當時,探討環境議題作品開始往戶外大型裝置發展,美術館不再能夠滿足創作者的實踐。1995年成立的竹圍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在此背景誕生,提供相對美術館開放自由的實驗空間,隨後亦開啟對生態環境的關心,藉藝術開展提問,以藝術行動回應議題,期盼借助社會參與力量,與跨領域和在地合作,共同實踐永續的生態關懷。

《本末:永續島嶼‧創意靈光》採訪單位簡介

September 20, 2019

《本末:永續島嶼‧創意靈光》的作者吳虹霏對台灣的案例作深入蒐集書寫,紀錄台灣近年越來越多的創藝工作者,在台灣各個角落以各自的專業,如藝術、設計、攝影等創意創新方式著眼永續議題,重新銜接人與土地的斷裂連結。   《本末:永續島嶼‧創意靈光》採訪單位簡介 (1)森人─太魯閣藝駐計畫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在 2016 年夏天誕生,一名熱愛自然與登山的策展人,帶著 一群藝術家,在立霧山上一座遺世獨立的部落,與部落居民相遇、交流,在過程中長 出創作,再以展覽的形式於兩個質性殊異的空間呈現—部落當地以及台北當代藝術中 心。 (2)後植民計畫 藝術家陳政道強調以植物、自然的換位思考立場,讓植物的靈魂透過藝術創作的象徵, 回返至原生的風景脈絡中,這便是「後植民」的名稱由來。殖民(colony)的拉丁文字 根 Colonia 為對土地的耕作,在此脈絡下,殖民亦可被視為一種文化性的種植。從台灣 到法國,從原生到異地,透過藝術家各自的表現手法,在綠意盎然的宜人植物簇擁下, 兩個極端因而交錯成一個對等的溫柔凝視。

In Art We Care: 生態永續的行動 工作坊

September 01, 2019

生態與環境永續議題,是竹圍工作室長期關注議題的重要指標。從進駐藝術家,到工作室自行發起活動,以環境藝術教育重啟感官、強化社區連結,出版相關刊物、推廣概念擴散,藝術工作者投入生態議題的策略有其獨特樣貌。在25週年計畫中,我們將以研究回顧與案例盤點過往工作,並在交流工作坊中,邀集相關單位的工作者,和我們一起探索這個議題的概念、實踐與推廣模式,交流討論以行動計畫跨域對話與推廣的諸多可能與挑戰。

【交流成果】足跡—迷你行為藝術創作

August 10, 2019

足跡—迷你行為藝術創作 時間:2019/08/03 下午 地點:Soraya Station 溫室近河邊泥地 內容: 8月3日下午到Soraya Station 研究員進行原生植物復育的地點參訪並進行種榴蓮樹的活動,在進入林地前,發覺河岸邊有許多動物的足跡(靈長類、山羌等等),此林地原本即將用於種植棕櫚樹等經濟作物,透過HAkA的努力才將其保留下來復育熱帶雨林生態,也因此野生動物能夠繼續安然生活於此。人類與動物本應是生存於同一片土壤上,彼此各取所需,但因人類無窮的慾望而打破了平衡,相對於動物僅輕巧地踩踏在土壤上,人類的足跡是沈重且混亂的,有感於此,計畫成員進行了一個迷你的行為藝術創作。 因不希望使用任何人造材料造成環境負擔,僅於泥地上踩踏出痕跡,並讓它隨著漲退潮消逝。

Syndicate content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