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媒材

黃千倫 Chien-Lun Huang

April 30, 2019

黃千倫 (Chien-Lun, Huang),現為專職藝術家,目前生活及創作於台北,主要作品發表皆以當代藝術領域為範疇,創作的媒材運用廣泛,涵括了繪畫、拼貼及軟布塑件等等素材。黃千倫的創作專注自身與當下世界的連結,及貼近個人生命經驗的表達方式,讓她的作品充滿活力及能量,同時富含著獨特的哲思與視覺美學。

劉致宏 Chihhung Liu

July 12, 2018

劉致宏1985年生於台灣新竹,2013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現職自由藝術工作者,生活、工作與創作於臺北。劉致宏近年的繪畫創作持續關注在生命的體認與生活經驗的捕捉,用日常的角度編構敘事並賦予詮釋,讓情感與圖像緊密扣合。他的創作類型涵括了繪畫、裝置、影像、現成物、訪查檔案、印刷出版物等,並聚焦討論在「拾得/材料/能動性」、「語言形式的轉化」與「在地關係連結」等面向。 作品曾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並於2006年至2016年間,入選「2006臺北美術獎」、「2007台灣美術新貌獎」、「2010中國藝術獎」、「2012裕龍木雕創新獎」,並獲得「2009世安美學獎」、「2011桃源創作奬-首獎」、「2016臺北美術獎-優選」等肯定。 近年透過駐村創作發表之《聲音地誌》創作計畫為一份紙本實體刊物,收錄「聲音紋理資料庫」,透過在地人、物、故事、環境等進行素材收集與書寫,探索「聽覺視覺化」的可能。此計畫於2015-18年間完成出版的城市為日本的山口縣、臺灣的高雄、恆春、台南臨海與北投、菲律賓的達沃、馬來西亞的亞庇以及汶萊的斯里巴加萬、澳洲雪梨等地,其他城市也正持續計劃進行中。

Madhu Das

April 24, 2018

來自印度的Madhu Das ,出生於卡納塔克(Karnataka),目前長期居住在孟買(Mumbai)。 他的創作透過不同藝術的媒材,包含攝影、繪畫、雕塑、表演裝置,以及互動式界入實驗,深入探索印度的社會政治議題,處理在社會及自然世界中,呈現人們是如何投射自己的身分認同。 在他的表演裝置作品中,人體經常會與空間中的物體或雕塑的元素,建立起一種「即興關係」,融合記憶與敘事,重述某一個歷史事件,連結特定性與普遍性的關係。Madhu透過採用人類學與寓言小說的概念,將這兩個概念作為工具,延伸到觀者的空間。並且從說故事者的角度,探索語言和意象間的荒謬與矛盾。他的作品曾巡迴於印度各大城市,包含果亞(Goa)、孟買、喀拉拉(Kerala)、邦加羅爾(Bengaluru)、德里(Delhi),以及斯里蘭卡和美國等地展出。 2018年,Madhu獲選為竹圍工作室與印度TIFA Working Studios 合作「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畫」之駐村藝術家,自5月1日起受邀至竹圍工作室駐村兩個月。

西田秀己 Hidemi Nishida

April 23, 2018

Hidemi Nishida1986年出生於北海道小樽市,現居東京。他於挪威卑爾根藝術與設計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他的建築背景將實用性與自身對環境的親密轉變的興趣結合起來。Nishida關心環境議題,解構並適應產生的體系、素材或是完整的景象,使我們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他的建構出一個存在而短暫的體系,通常運用回收材料與現成物去創造一個對於空間、時間與記憶的自我創作。 他的興趣也包括對於特殊空間的記錄,包含其過去的重要性與在此累積的人們的記憶。他最近於退役的鐵路舊址上記錄了50平方公尺的鐵路線。這些鐵路線過去運輸煤礦,能使用一個A4大小瀏覽器進行瀏覽,產生了建立於不同角度上的資料記錄,運用不同的方式像是攝影、錄像與聲音裝置。 Nishida同時致力於社會活動,激發人們的想法,進而關注多彩的的世界。他通過聚會、討論會、演講的方式分享與交換多樣的想法,將自己的經驗與他人共享。自2017年春季起,他也投入東京藝術聯盟實踐計劃中名為《天佑東京》的劇本創作。該劇作由首席劇作家Hitsujiya Shirotama執導。

Parag Tandel

April 23, 2018

Parag Tandel出生於大孟買地區的Koli社區,他所居住的Chendani村被鹹水湖、淡水湖和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環繞,它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豐富的兩棲類動植物生長。 Parag生活的地方Thane以“湖城”聞名,小溪環繞著方圓幾千米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向西以Parsik邱為鄰,向東以yeor丘為鄰。兩座丘陵也是自然保護區,它們的中間高聳處形成了山谷,對於Thane地下物種的繁育十分有益。1853年,印度的第一條鐵路從孟買通行至Thane。此後Thane逐漸從一個小港口轉變成最大流通量之一的船運港。其中大部分商販利用此港口進行貿易往來,捕魚作為他們貿易的重要來源,不過也不局限於此。Parag的祖先作為海上貿易者,在英國統治時期,曾經橫跨孟買省的海岸線進行進出口的漁貨貿易。

騆瑜 Jhou Yu

March 06, 2017

騆瑜在重複的行為中釋放,藉由自我建檔,透過檔案的流變、重複與符號增生,試圖對生命必然的刺激做轉譯。做某樣東西形塑一種抽離的意義,在擴散的過程中,解構形上學的本源意義,意義生成、逃逸、隨意、零亂、交織轉換又消失,在靠近無限極致的狀態裡逸離掌控意義的系統。

郭佩奇 Pei-chi, Kuo

February 10, 2017

郭佩奇,創作不限媒材,從體驗環境氛圍,人與人之間的權力與矛盾關係,進行創作。 2017年經竹圍工作室推薦,受邀參與泰國孔敬大學(Khon Kaen University)舉辦,策展人Kongsak Gulglangdon主持的「Art No Wall」計畫。

彭譯毅 Peng I-I

November 01, 2016

彭譯毅為2016年竹圍工作室「國際駐村交換計劃」之選送藝術家,自2016年11月1日起於北京紅門畫廊展開為期1個月的駐村。近年來投入於建築性媒材和工法的研究與嘗試,特別關注,在當今講求效率、多樣、平價、視覺、包裝等「時代洪流」的沖刷下,那些因「道路中斷」而逐漸被邊緣化或淘汰成為「歷史文物」的,具有「古早」意謂的材料與技藝的追尋。

訂閱文章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