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

【參展單位】豆皮文藝咖啡館:關切環境、擴充文化運動精神

July 01, 2021

豆皮自1999年12月成立開始,既以「混種」藝術為出發,從店外看板商標圖騰看起來,一隻豬和狗的交媾即意味著文化混種的理所當然,10年下來,豆皮空間製造過許多「綜合果汁」,長時間攪和了裝置、聲音、行為、視覺、批評、小劇場、桌上遊戲、電音派對、電影、心靈塔羅、簡樸餐飲……將藝術所有可能都置放在店裡面。2000年5月,豆皮自印另類刊物「豆皮丸」開始發行,不定期出刊,至去年總共出版了48期。

【參展單位】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最生猛活跳的藝術場域

July 01, 2021

在新浜主要的推動者,基本上是新浜所屬的所有會員。但近年的新浜新增執行長制,從當任的會員裡選出執性長,以統籌相關行政事宜。 這些年,新浜有些年輕的藝術工作者,他們對新濱懷有熱情與理想,希望把新濱發展成更有特色,以及更活躍的藝術空間,並且積極的從事與高雄其它藝文空間的聯絡與整合,這些藝術工作者,是新浜近年更具代表性的活動推動者。 新浜碼頭位於南高雄的鹽埕區,附近有豆皮藝文咖啡館,電影圖書館,以及一些大小散落的文藝咖啡廳,從地理位置觀察,新浜位於高雄藝文活動較為興盛的區域。 談到新浜的展出形式並不特別的限制要展出什麼,基本上與「當代藝術」有較為相關的連結。在南部,沒有與餐飲結合的藝術空間,並且維持十年以上的,應該就屬新浜了。新浜的特異性有一部份在於它的自由。雖然新浜也有財政上的壓力,但因新浜沒有需要經營買賣,所以比較沒有商業壓力上的考量。而且新浜雖然是以執行長為一些決策的最後諮詢人,但新浜也給予了藝術行政很大的發揮空間,可以自行決定一些事務,並且對於提議的事項並沒有決定性的限制。這份自由,並不僅僅用於藝術行政,新浜對很多年輕的藝術工作者,一樣是投以關注並且鼓勵的方式,讓其奔放而熱情的成長,我認為這是新浜溫暖的地方,也是新浜熱於培養年輕一代的展現。

【參展單位】巴克力藍藝術村:原民「創造之地」

July 01, 2021

「巴克力藍」是花蓮豐濱鄉港口村的海岸到深海之間的一個礁岩,在阿美族的世界裡,每個男人都要經歷這個海域的試煉。如果你是阿美族的男人,卻沒有游過巴克力藍,就不算是個勇士,巴克力藍是勇士的獵場和競技場。部落的人曾經這樣說: 你不是一個勇士 你不會到巴克力藍 因為你沒有勇氣 你不是一個獵人 你不會到巴克力藍 因為你沒有智慧 你不是一個施者 你不會到巴克力藍 因為你沒有擁有愛 巴克力藍 是一個試煉勇氣 提升智慧 充滿愛 的地方     阿美族在台灣東方海岸生存著上百年,百年來歷經過許多的衝突,傳統的文化環境不斷地被擠壓,人與土地的關係也逐漸地在轉變,腳踏土地的不安全感開始蔓延,存在的飄渺與虛無進入生活。

【參展單位】57藝術工作室:生活←人→藝術

July 01, 2021

作為一個展覽空間之外,57成員大多是創作者,剛開始是一群台南科技大學畢業的女子想繼續在台南為藝術圈盡一份心力,也期望透過工作室的力量,改變當代藝術的能見度與距離感。而工作室也承載著各自的創作理念與想法在此發酵。近期也加入了其他有相同理念的人士,目前的成員有曾韻容、簡彣瑾、朱盈螢、許舒閑、黃美惠、侯昱寬。雖然都是七年級生,沒有長期的創作經歷或空間營運的經驗,但憑藉著對藝術的熱情與實踐,57藝術工作室也期望自己或透過與各個空間之間的串聯能夠鞏固文化古都─台南的藝文根基。 57藝術工作室之獨特性其中含括空間本身古老的歷史性,如何在一個性格已十分突顯的空間之中跟藝術創作結合?這一直是57藝術工作室面臨到的提問及視為挑戰的有趣地方。同時也造就成員因地制宜的佈展創作模式,充分尊重、理解每個空間的特質後進行適性的發展,作品與空間相得益彰,溫潤的燈光、古老的木窗營造出57藝術工作室的獨特氛圍─除了是展覽場地,也是創作者、觀者和57成員一同交流的場所,駐足下來分享著彼此的創作經驗與生活上的心得,透過這樣的溝通交流,展覽場地中的藝術作品與觀者之間的關係不再如此的遙遠和沉重。

島居專訪|楊芳宜、林資芬

June 10, 2021

  楊開著她那臺二十幾年的老車,載著我們追逐海岸僅存的一點陽光。 儀錶板上方的平臺,幾片半乾燥的左手香, 車內後視鏡下吊掛著數個平安符,隨著行進擺盪。 隱匿在建築間的陡長階梯,一格格色彩繽紛、垂掛琳瑯滿目商品的店面,晃眼而過。 基隆的路沿著山、海,彎彎繞繞地。鄰近夜幕的山城,燈光一盞盞亮起。 楊收起車窗;嘈雜人聲和海風,被擱在外頭。 - 採訪當天,是海洋書包計畫的開幕典禮(去年九月)。我們在海科館場地後方的角落進行採訪。楊與資資的對話相輔相成,很是有趣;經討論後決定予以保留,  

島居專訪|藝術觀察者李依佩:抽離自身,作為第三者觀看環境與人的關係 (下)

June 10, 2021

採訪、撰稿/   張姿婷 海風與笛鳴 坐落於山腰,從走廊望出就是基隆港。迎面而來的夏風挾著淡淡海的氣息。 連綿的雨,落在傍海連綿的山城;島居人們的故事沾著水氣,一頁頁濕潤。 基隆的山、海和雨,陳釀著她深厚的文化底蘊。 - 那日,中正國中一間教室,響起了許久未聞的公主號鳴笛,與孩子們的驚呼聲。 - 二零年六月十八日,依佩來到基隆中正區的中正國中,與孩子們探討「環境、海洋、藝術」三者的相關性與發現。 追溯十七世紀基隆港殖民時期歷史、中船路由來、基隆山和基隆嶼的位置;觀看影片《海洋有你》、《看見臺灣》的海洋劇照,播放海底生物、機器的聲音,讓孩子們重新認識海底生物、反思海洋的改變;依佩也領孩子們透過音樂來感受,如歌詠基隆從前繁華的《港口情歌》等。 並分享她在印尼亞齊的駐村經驗、《未來種子:熱帶雨林調查研究計畫》,最後她也邀請學生們在紙上畫出與海洋的回憶:復育珊瑚、路上造礁行動、淨灘與出海捕魚等,中正國中的學生熱情地上臺分享各自與海的相處經歷,然而除了愉快的回憶,同時也發現如今漂流、堆積在海岸的垃圾,是越來越多了。 -

島居專訪|藝術觀察者李依佩:抽離自身,作為第三者觀看環境與人的關係 (上)

June 10, 2021

採訪、撰稿/   張姿婷 全班25個小朋友,24個家裡是會講臺語的,唯一的那個同學雖然聽得懂,但不太會說;有時也因講得不輪轉,被班上其他同學取笑。中間下課時,依佩播了美秀集團的《電火王》,全班同學突然high起來。有趣的是,那個臺語連說都說不太好的同學,竟然會唱臺語歌。 「以前有個節目,在基隆崁仔頂那一棟老建築二樓的咖啡廳取景。六七零年代的裝潢、老闆穿著風格,與現在的美秀集團氛圍很相近。」 「年紀這麼小就開始聽美秀,實在是後生可畏。」依佩笑說:「基隆這種草根的活力一直都存在著,如此生猛。」 -

Syndicate content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