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

CC

April 22, 2019

藝術團隊“CC”Issay Rodriguez & Anjo Bolarda是來自菲律賓的團體,是一種在社區驅動的參與中重新思考合作理念的姿態。 Anjo Bolarda長期參與菲律賓與國際展覽,雖非藝術科系背景,但這位自學藝術家透過嘗試各種藝術計畫去探討現今的人們如何生活在當代社會與之的故事。在他的作品裡,運用了空間、時間、與生活物見,透過繪畫、塗鴉、裝製、表現等不同呈現手法。Anjo除藝術家身分外,同時也是Behance菲律賓平台的創辦人,透過這個平台,協助新秀藝術家與設計師尋找自我並創造機會。他同時也兼任位於菲律賓馬尼拉98B合作實驗室的副總監。 Issay Rodriguez出生於1991年,獲得菲律賓大學迪利曼大學美術學士學位,並於2013年畢業時獲得傑出論文獎和Gawad Tanglaw獎。她曾在河內,胡志明市,雅加達,台北,新加坡,新德里,迪拜,馬尼拉和巴黎展出她的作品。2017年,她參加了亞洲達爾文的研究和駐村項目:在過程中消失:在印度尼西亞日惹的LIRSpace和馬尼拉的98B COLLABoratory之間探索夢境和相關的象徵。一年後,她在巴丹的Bagac與Bellas Artes Projects進行了藝術家駐村計畫。

Ria Rajan

April 22, 2019

Ria Rajan出於1985年,為印度的視覺藝術家、設計者與插畫家,曾於Brainwave Magazine擔任設計主管,現於RRAD.IN擔任獨立藝術家與設計師。他的創作涵蓋多種學科,工作中更跨越類比和數據之媒介,包括繪畫、圖像製作、探索雕塑和介入性空間等。 藝術家自述: 「一個人應該有能力更換尿布、策劃侵略、殺豬、操舵行船、設計建築、寫十四行詩、平衡收支、造牆、接骨、寬慰臨終之人、接受指令、發布命令、團隊協作、單兵作戰、求解方程、分析新問題、剷除糞便、編寫程序、做可口的飯菜、有效地戰鬥、英勇地死去。只有蟲豸才講特長。」──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上述之話總結了我的創作過程和實踐之路。

Ananda Serné

April 19, 2019

Ananda Serné ,出生於1988年,是一位荷蘭跨領域藝術家,取得雷克雅維克冰島藝術學院(Iceland Academy of the Arts in Reykjavík)的美術碩士學位。 她的作品透過動態影像、攝影、紡織品與寫作探索了感官定位和迷失的形式。為了創作作品,她拜訪了一些特定地點,在那裡收集文字、圖像或聲音成為作品的素材,然後以這些元素直觀地改編成敘述,將當代連結編織進真實與想像之中。 一系列近期個人/團體展覽包括: Prospects & Concepts, Art Rotterdam,於荷蘭展出 Studio17, Stavanger,於挪威展出 bangkok underground film festival,位於泰國曼谷展出 Stuttgarter Filmwinter,位於德國斯圖加特展出 曾駐村於冰島斯卡夫塔費德視覺藝術中心和日本朝日AiR,於2019年5月起於竹圍工作室駐村三個月。

劉純良Chun-Liang, Liu

March 25, 2019

劉純良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主要創作地點為台北與墨爾本。作品著重感官經驗、動作/身體、與公共空間互動,現為遠聚離(劇團)團長與藝術總監,表演藝術評論台特約評論人。由2019年開始,由澳洲的Castlemaine State Festival與台北藝術節共同委託製作「食物演奏會」,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與演出計畫。她與澳洲實驗音樂家Clinton Green共組MoeChee(默契),並從2010開始與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合作。身體訓練包括爵士、現代、後現代舞蹈,以及BodyMind Centering等身心相關訓練。現為表演藝術評論台專案評論人,遠聚離創作團隊負責人,自由接案翻譯者,以及國際評論人協會台灣分會會員。近期亦以個人藝術家身份參與2017亞當計畫、2018「時間_地方_空間:遊牧」駐村計畫,並以評論人身份受邀參與2017台南藝術節新評種講者,2017城市當代舞蹈節駐節評論人⋯⋯等。近期導演作品包括2018夏日藝術節《心的旅程》⋯等。

Judha Su

November 15, 2018

Judha Su 一直以來致力改變藝術、知識、生產與唯物主義者狀態的邊界。她將自己的實踐視為尚未被想像過的接觸點、協調及進入思維狀態的接點。作為一位作家與藝評家,她相信創造性與反身性在藝術評論的實踐中同等重要,她也相信藝術評論本身就是一件文學作品。同時她是「soi-ซอย」的打造者,這是一個橫向文本、對話、研究的平台,旨在通過合作構思所有最廣泛、最大的可能性。 身為一位業餘舞者,她看到了一種深刻的非語言、不可譯、具傳染力的地形。對她而言,身體既可以是田野工作,也可以是一個典範。 2018年7月,她亦被選為由Jill Sigman發起、紐約市Gibney Dance長達一個月的密集實驗室Body Politic的一分子。 她目前正在進行的計畫初步命名為:「Writing […] the Unsettling Grounds」,一個交纏了詩學與表演的研究。 2018年,Judha Su 獲選為竹圍工作室「創藝駐村計畫」藝術家,自 11 月 6 日起於竹圍工作室駐村兩個月。

李萬鏗

September 10, 2018

李萬鏗為「三明治工」共同創辦人。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修讀研究所期間新北市樂山教養院,開啟了藝術結合公益的實驗。其後與謝若琳、曾韻潔一起成立三明治工,與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合作諸如展覽、藝術裝置、公益商品及工作坊等計劃,在創作/工作的關係裡,創造弱勢參與社會的機會,探索翻轉公益的可能。2018年受竹圍工作室推薦至瑞典Halland Art Museum/Art in Halland,自 10/15 起駐村至11/12。

不良嗜好:收藏台灣藝術40年

July 24, 2018

推薦序 欣於所遇                                                財團法人文心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淑英 不良嗜好,興奮地熬——蕭麗虹的四十年藝術收藏              盈嘉文創創意總監/石瑞仁 與藝術同行的蕭麗虹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蘇瑤華 見證每一個青春和藝術的相遇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張晴文

De Onkruidenier

July 12, 2018

De Onkruidenier 主要探索文化和自然世界之間共存和循環的形式,透過實地考察和研究,他們的藝術對人與自然之關的關係提出了新的解說。他們的作品將植物分類、培植、準備和消費的日常行為都轉化為經驗敘說。他們研究側重於嗜鹽生物的品質;地球上有97.5%的水是鹹的,而鹽對這些物種相當有益。所以,作為人類,我們有多大程度能改變人類對植物環境的主觀看法呢?由於台灣的結構導致過度抽取地下水,鹹水進入了稻田,De Onkruidenier 熱衷於探索藝術和設計思維能否有助平衡及停止鹹水和植物之間因文化和環境而互相關聯的循環。 2018年,De Onkruidenier 獲選為竹圍工作室與荷蘭凡艾克學院 Jan Van Eyck Academie 合作「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畫」之駐村藝術家,自9月1日起受邀至竹圍工作室駐村三個月。

訂閱文章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