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藝術

黃靖雅

September 16, 2021

作品包括電⼦⾳樂及裝置。將⽇常噪音以語⾔性的想像進行重構,呈現各種聽覺經驗的歧異性,曖昧性,與情緒性。以日記式的、定時重複進⾏的行為並進行聲音記錄,試圖在疊合聲⾳素材的同時,將不同時空的軌跡並置,製造出差異性、與再差異性,並將整個過程視為某種擬態的有機體。 近年關注聲⾳⽣態學,作品多與地域性、異⽂化⽣活痕跡與並置多重視⾓的敘述⽅式有關

劉致宏 Chihhung Liu

July 12, 2018

劉致宏1985年生於台灣新竹,2013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現職自由藝術工作者,生活、工作與創作於臺北。劉致宏近年的繪畫創作持續關注在生命的體認與生活經驗的捕捉,用日常的角度編構敘事並賦予詮釋,讓情感與圖像緊密扣合。他的創作類型涵括了繪畫、裝置、影像、現成物、訪查檔案、印刷出版物等,並聚焦討論在「拾得/材料/能動性」、「語言形式的轉化」與「在地關係連結」等面向。 作品曾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並於2006年至2016年間,入選「2006臺北美術獎」、「2007台灣美術新貌獎」、「2010中國藝術獎」、「2012裕龍木雕創新獎」,並獲得「2009世安美學獎」、「2011桃源創作奬-首獎」、「2016臺北美術獎-優選」等肯定。 近年透過駐村創作發表之《聲音地誌》創作計畫為一份紙本實體刊物,收錄「聲音紋理資料庫」,透過在地人、物、故事、環境等進行素材收集與書寫,探索「聽覺視覺化」的可能。此計畫於2015-18年間完成出版的城市為日本的山口縣、臺灣的高雄、恆春、台南臨海與北投、菲律賓的達沃、馬來西亞的亞庇以及汶萊的斯里巴加萬、澳洲雪梨等地,其他城市也正持續計劃進行中。

Keiko Uenishi 上西啟子

May 13, 2017

上西啟子是一位以聲音和裝置為媒介和利用社會環境作曲的藝術家,目前為SHARE.nyc核心成員。近年來,因為博士研究的關係,所以長期在紐約布魯克林和奧地利維也納兩邊往返。她善於藉由用實驗性的手法重塑和分析人自我關係,利用聲音在社會、文化或是心理環境的回應。

紀柏豪

July 11, 2016

紀柏豪主要以聲音為創作媒介,作品大致上涵蓋但不限於電聲作曲、裝置、現場電子等形式。他在演出時常使用現成物與自製樂器,包含電子零件、日常與回收物件等。進行中的計畫,多關注於感知、個體與環境間的交互關係,試圖討論人們如何聆聽、解讀與再現周遭聲響,乃至聲音如何介入空間的狀態。

尼古拉.布拉雷 Nicolas Bralet

June 20, 2016

尼古拉.布拉雷主要創作的元素是生命的活體動能及其成長發展的方式。七年前與植物學家薩布麗娜•以薩克(Sabrina Issa)和軟體工程師法蘭斯瓦-大衛•古朗(François-David Collin) 成立LAAB藝術團隊 (Laboratoire Associatif Arts et Botanique, http://laab.ovh.org ),開發 "植物動態聲音裝置 (pièce sonore pour montée de sève)" 。

Akio Suzuki 鈴木昭男

November 29, 2002

鈴木昭男的作品應該放在此架構中被理解:毫無階級觀念地去分享這個共同的時刻。在聲音的表現上是沒有任何預設立場及階級的。

Syndicate content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